新能源汽车兴起之后,汽车类自媒体也更火爆了——除了可以有一个新的领域,新赛道和新的自媒体加入,也让这个领域变得更卷。本文通过一线访谈,揭示了汽车自媒体人在内容创作、商业合作和收益方面的现实情况,探讨了这一行业的内卷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。

‍‍

7月20日0点7分,全网拥有10万粉丝的数码博主阿峰,发布了最后一条关于雷军2024年度演讲的微博。而在过去的12个小时里,阿峰一共发布了20条有关小米的内容,其中不仅提到了雷军以及小米折叠屏手机,也有不少关于小米汽车的信息。

近两年,随着华为、小米等科技大厂相继入局新能源汽车行业,像阿峰一样横跨数码和汽车两界的博主越来越多。他们是汽车品牌登上热搜的重要推手,在新车发布时为品牌贡献巨大的流量。有时他们又是公众话题的聚光灯,用个人观点引发广大用户对产品的关注。

然而,看似掌握了话语权的汽车媒体们,实则只是表面风光。不久前,某车企邀请汽车博主拍摄宣传视频,1000元的预算,代理还要收取7成返点;稍早前有汽车博主公开吐槽,多个品牌拖欠车马费,最离谱的已经接近一年。

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一片欣欣向荣之下,汽车自媒体的真实现状却是如履薄冰。

一、汽车媒体,变了

“以前汽车自媒体主要是车评人,后来汽车厂商越来越多,数码博主也纷纷跑去做汽车自媒体。”在阿峰看来,“新厂商”在汽车媒体圈的扩容这件事情上,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。

在传统车企占据核心市场的过去,汽车媒体主要起到传递信息的作用,而汽车厂商们希望告诉消费者的核心诉求不外乎产品性能、安全性以及差异化的品牌定位。因此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,会用专业化的表现手法,帮助汽车厂商达到传播目的。但是随着新能源汽车的普及,厂商们的宣传重心也在发生变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