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一种平台模式,内容社区在国内已经发展二十余年;从一开始的PC图文类社区,到现在移动互联网的视频类社区,内容社区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。这篇文章,作者给大家梳理了一下内容社区的发展过程,供各位参考。

国内互联网内容社区已经历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,具体如下:

  1. 20世纪末-2005年:我国第一批图文类社区形成。1998年,响马创立了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社区西祠胡同。在1999年至2005年间,天涯论坛、百度贴吧、hoopCHINA篮球论坛、豆瓣等也先后出现,这些社区主要以图文内容为主。
  2. 2009年-2010年:网络社区开始向“轻量化”发展,内容创作门槛下降。2009年新浪上线微博,随后网易、腾讯、搜狐也陆续推出微博业务。这一阶段,用户不仅可以围观大V,还能对热点进行互动评论。
  3. 2010年前后: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,用户参与社区的场景更加广泛,碎片化时间得到进一步利用。弹幕评论等模式的创新促进了内容的高效产出。
  4. 2010年之后:B 站、知乎、快手、小红书等各类社区不断探索新的交互形式。同时,天涯社区等第一代网络社区逐渐没落,快手、B 站等以视频为主的内容社区崛起。此后,知识付费类产品兴起,知乎等知识类社区依托庞大的创作者及内容库,展现出较强的发展潜力。

中国互联网的内容社区产品贯穿了从萌芽、PC到移动互联的数次迭代。比如,早期的水木清华社区成立于1995年,是最早的互联网产品之一。

豆瓣的工具属性是书影音的评分,社区则是对相关作品的讨论;微博的工具属性是围观大V,社区则是对热点的互动评论;B 站的工具属性是追番,社区则是相关内容展开的讨论。